1. 本成果的应用显著提升人才培养质量
革新教学内容和方法,推动教学环节与现实工程和职业需求紧密结合,82.1%的学生参与企业技术开发,88.4%毕业设计与工程实际结合;学生承担国家和省级大学生创新项目761项,90%以上发表论文、申请专利或开发新产品,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获省级及以上奖项4688项,参与各类专利489项,发表论文2168篇。
通过改革学分设置、课程体系、活动方式等,切实提升学生综合素养。出版《大学生创新创业素养》《大学生社会实践理论与方法》《大学生音乐素养教程》《大学人文读本》等“五个一工程”系列教材,建设选修课程180门,成立各级各类社团114个。
学校入选首批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心。学生获得江苏省优秀本科毕业设计(论文)一等奖3项,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“创青春”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、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亚洲区域银奖等国家级奖项1413项,省部级奖项3202项。学生整体素质显著提升,涌现出“江苏省大学生年度人物”2人(江苏省每年仅10人入选)、省大学生“校园青春榜样”2人等先进典型。根据中国高教学会统计,学校在2017-2021年全国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位列第35位、江苏省第3位。
据新锦成公司调查,本成果实施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,2021届学生总体满意度达97.93%,对教育教学满意度达94.84%;毕业生就业率达96.38%,专业相关度78.72%,就业满意度达91.56%。我校客座教授、时任徐工集团董事长王民认为我校毕业生“不仅上手快、能力强、后劲足,而且对企业理念理解得透,徐工非常欢迎”。
2. 本成果有力促进了学校综合实力的提升
在“四大观”理念引领下,学校学科、专业、平台、师资等人才培养要素得到充分整合融通、全面优化。根据区域六大千亿元产业对应打造装备制造、建筑工程、农产品加工等六大专业集群,占全校专业总数的64.8%。按照“四大观”理念系统设计实施的“徐州市—徐州工程学院产教融合实训基地”获批国家产教融合发展工程项目,并顺利实施。
学校获批15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、5门国家一流本科课程等国家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32项、省级项目66项,省级重点学科和创新平台48个,获批数量位居江苏省同类院校前列;拥有专利数位居全国高校159位。形成一支能胜任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需求的“双师双能”师资队伍,获评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、全国模范教师、全国教育系统先进个人等各类国家级、省级人才项目206人次,省级以上团队10个。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二等奖1项,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、三等奖3项,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、二等奖3项、三等奖7项,荣获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、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等奖项。
行业企业切实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。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合作单位负责人、维维集团杨启典董事长对校企深度合作感受颇深,先后在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等会议专题介绍“四大观”引领下的校企合作模式。学校牵头成立中国光伏工程产教融合协同创新平台,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建“光伏工程产业学院”,与徐州市相关单位共建“工程机械产业学院”“淮海经济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产业学院”“淮海经济区体育产业学院”等,获聘江苏省本科类产业教授5人。
3. 本成果有力促进了专业文化的育人作用
面向全校推进专业文化建设,实现了专业文化育人全覆盖,学生专业认可度达98.3%。与徐工集团、维维集团等行业领军企业共建机电专业电动机展示中心、食品文化博物馆等15个专业文化展示平台。学校获批国家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(全省唯一),食品科学与工程、工程管理等6个专业通过国际专业认证和住建部认证,其专业文化建设成效得到现场考察专家组高度认可。专业文化博物馆等平台面向社会开放,每年接待中小学生参观达1万人次以上,影响力持续提升。校园书店被评为“2019江苏最美书店”(全省高校唯一)。
在国内同类院校中首次凝练专业核心要义,如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“诚信·质量·安全·绿色”、汉语言文学专业“尚美·自由·崇文·善书”等,在广泛征集研讨中引发师生对专业精神的思考,强化了师生的专业信仰。
发挥“非遗”文化育人作用,开设民间文学、民间美术、民间戏曲等“非遗”课程,获批江苏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(苏北唯一)和江苏省人文社科校外研究基地。
打造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品牌,创作《远东来信》《苍茫大地》《渡江》《鲽鱼计划》等长篇小说,并拍摄成电视剧。学生自导自演同名话剧,产生广泛社会影响,2020年作为江苏省高校唯一项目入选教育部原创文化精品项目。
4. 本成果得到教育主管部门和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
成果被江苏省确定为《2014江苏本科教学质量报告》“应用型人才培养”唯一典型案例和“十二五”教育改革典型案例。欧洲学术委员会委员、德国赫尔姆特•施密特大学Reuter校长等230余位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校专题考察。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周铁农副委员长来校考察时指出,“四大观”理念深入探索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方法、新路径、新平台,务实高效,操作性强,并欣然为本成果题词“科技并举 文理交融”。
教育部官网和《中国教育报》先后以《徐州工程学院积极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》《徐州工程学院多措并举深入推进立德树人》《办有灵魂特色教育育有素养幸福学子——徐州工程学院“五个一”工程实施侧记》等为题8次报道推介本成果,给予了高度评价。
教育部网站报道“四大观”理念改革创新成效
4. 本成果示范引领作用持续彰显
在全国新建本科院校第十四至二十次工作研讨会上(国内外300余所高校参会),我校连年作为执行主席主持全体会议,交流推介“四大观”相关成果,受到与会专家学者高度认可。
成果完成人应邀赴德国柏林应用技术大学、美国伍德柏瑞大学及南京大学等国内外高校作相关学术报告。应邀在第七届中德应用型高等教育研讨会介绍“四大观”理念与实践,并与德国国立德累斯顿学院Aandreas·Hansel院长共同主持会议。应邀在中国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专题介绍校企合作典型模式——与维维集团“双支撑四融合”合作模式、与徐工集团“双徐工六共建”合作模式。
成果影响力和示范引领作用持续彰显,德国下莱茵应用技术大学、西安工业大学、合肥学院等131所国内外高校来校交流“四大观”改革经验。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系统考察后形成《深谋远虑智者先行徐州工程学院考察报告》,并将本成果编入南京大学博士生研究案例。
新闻媒体持续关注徐州工程学院“四大观”改革进展,《人民日报》《光明日报》《新华日报》等媒体报道本成果126次,引发广泛关注与思考。
《中国教育报》深入报道我校“五个一”工程办学成效
本成果作品先后获江苏省教学成果奖、江苏省哲社奖、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“五个一工程”奖、江苏省紫金山文学奖等奖项;出版专著教材32部,完成或在研省部级以上课题78项,发表论文336篇。在“四大观”理念引领下,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和综合办学实力显著提升,2018年武书连综合实力排行位居全国高校第384位,成果实践期排名跃升116位。